分类:影视热评/ /7829 阅读
我是在一个失眠的深夜点开《以法之名》的。原本只是想随便看看张译的新剧,结果一口气刷到凌晨三点,第二天顶着黑眼圈上班时满脑子还是万海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。这部剧就像一剂猛药,后劲大得惊人——它让我在豆瓣小组里疯狂刷帖,和素不相识的网友争论“迟到的正义还算不算正义”,甚至开始认真思考:如果我是洪亮,会不会也选择“苟着”?
《以法之名》的剧情像一场漫长的拔河比赛,你眼看着正义一方拼命拉扯,却总在关键时刻被对手拽回去。指导组查案查一半被迫撤离,万海案翻来覆去还是“涉黑”定性,乔振兴的尸体被“误烧”,张文菁虽然无罪释放却依然活在威胁中……我看到有网友吐槽:“这剧看得我血压飙升,反派永远快一步,主角团像在玩‘打地鼠’。” 更气人的是,幕后黑手禹天成连面都没露,就靠饭局上的一杯酒“翻篇儿”,权力场的冰冷规则被拍得让人脊背发凉。
不过,这种“憋屈感”恰恰是剧集最真实的地方。现实中,司法腐败的盖子哪有那么容易掀开?正如一位豆瓣网友说的:“《以法之名》根本不是爽剧,它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权力游戏的肮脏和普通人抗争的无力。”
洪亮(张译饰)大概是近年最“怂”的检察官主角。他一开始甚至想辞职,面对上司的施压、同僚的排挤,他的反应不是热血沸腾地拍桌子,而是默默咽下委屈。但正是这种“佛系中年”的设定,让他的坚持显得更珍贵——他不是天生的英雄,只是被逼到墙角后,终于决定“刚”一次。
李人骏(李光洁饰)则是全剧最复杂的角色。有人说他是“隐藏BOSS”,也有人说他是“被体制异化的理想主义者”。他一边喊着“司法公正”,一边默许手下篡改证据,最后在生日宴上突然“觉醒”的戏份,让观众吵翻了天。我看到一条神评论:“李人骏像极了职场里那些‘逐渐黑化’的领导,初心还在,但早已被利益驯服。”
最让我心疼的是张文菁(董晴饰)。她在法庭上那段连珠炮般的质问火遍全网,可结局呢?无罪释放后依然战战兢兢,连女儿上学都被威胁。有法律专业的网友感慨:“现实中多少律师就是这样,赢了案子,却输掉了安全感。”
导演傅东育很擅长用镜头说话。剧中反复出现的“检察院门厅国徽”镜头,像一把悬在角色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提醒他们“法律至上”——可偏偏所有人都在这把剑下游走、妥协。审讯室的戏份也拍得极有压迫感,郑雅萍(蒋欣饰)和张文菁的对峙,没有肢体冲突,全靠台词和眼神交锋,却看得人屏住呼吸。
不过,剧集的节奏确实是个槽点。前几集人物扎堆登场,信息量爆炸,我看到有人调侃:“看第一集时我疯狂记笔记,生怕漏掉哪个‘保护伞’。” 中段又突然塞进大量家庭戏,洪亮和老婆的吵架戏码一度让我想快进——直到后来才明白,这些“闲笔”其实在铺垫角色的挣扎:检察官也是人,他们得在房贷、孩子上学和职业信仰之间做选择。
《以法之名》最狠的一点,是它揭开了司法系统的“人情黑洞”。洪亮要查恩师张春林,郑雅萍拼命护短;李人骏的妹妹订婚宴上,座位排序暗藏权力生态;就连反派谢鸿飞都能靠“哭穷卖惨”博同情。有网友锐评:“这部剧哪是在讲法律?分明是在讲‘法律敌不过关系’。”
但剧集并没有彻底悲观。洪亮最终选择坚持调查,张文菁哪怕被威胁也要说出真相,这些微小的反抗像黑暗里的萤火虫。正如一条高赞短评写的:“《以法之名》的憋屈,恰恰让我们更珍惜现实中那些没被拍出来的正义。”
看完大结局,我和无数网友一样意难平——万海死在真相大白前,保护伞们轻判了事,洪亮的英雄主义差点害死同事……有人骂“烂尾”,但我觉得,这种“不完美”才是现实。就像豆瓣某篇长文说的:“如果结局皆大欢喜,反而成了童话。《以法之名》的价值,在于它敢告诉你:正义不会缺席,但常常迟到,而我们要学会在等待中保持愤怒。”
最后,用剧中洪亮的一句台词收尾吧:“法律不是用来信仰的,是用来较真的。” 而《以法之名》,正是一场关于“较真”的悲壮实验。
用户评论